高中新课程改革被誉为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从2009年秋季起,我省也进入了高中新课改。我们阳新一中有幸被黄石市教育局确定为“新课改样本校”,这是市局领导对我们阳新一中的关爱,是我们迎来的一次历史的机遇,但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局面,却也是巨大的挑战。纵观我国高中办学的发展态势,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强校越来越强,弱校越来越弱。勿庸讳言,在新课改背景下阳新一中与周边兄弟学校相比,不能不承认自己的薄弱:基本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校舍、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水平等不仅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值;也大大落后于同类型的兄弟学校。
一、薄弱学校现象探讨
1、 地方经济的发展滞后是薄弱学校存在的基础性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阳新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疫区和贫困地区“五区”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带来财力的不足,县级财政的薄弱是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基础性原因。
2、 师资力量薄弱是学校薄弱的核心表现
往回退十年,在所有教师的眼里,懂得专业知识,能把教科书从第一页给学生教到最后一页,能做课本上和考试卷里所有的习题就是很优秀的老师了。新时代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要求每个人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没有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必然导致整体师资水平偏低;一些学校实施老教师帮带新教师,有些老教师,除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可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做师傅的资格了。师傅不行,徒弟折腰。这样无非是两个结果,老教师教一辈子“肚子”只剩下几本教材,新教师“媳妇熬成婆”,熬几年就是今天的“婆婆”了。
3、 缺乏专家的引领、理论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氛围是薄弱学校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
一所学校的发展路径可以由学校领导带领老师自己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由教育专家引领、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两种状态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肯定是不一样的。而薄弱学校往往是自己闭门造车,虽有所前进,但总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另外,从高中的办学氛围看,正如省教科所的专家所说:在我省社会对高中学校的压力超过了我国许多地区。这个“压力”就是高考升学率,这是高中办学的唯一评价指标。在这一压力下,升学率越高生源越好,升学率越低生源越差,甚至没有生源(这种现象已经在阳新的高中学校中出现)。
4、 学校领导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的落后是学校薄弱的根本性原因
保守和排外是许多薄弱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史为鉴,当时的清朝政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了中国落后西方世界上百年。往往在一场教育变革的初期,一些学校校长带头,教师积极参与,极力维护自身原有的校园文化,对于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采取了抵触和不配合的态度。等发现由于自身的夜郎自大已经又落后于别人几年,清醒之余,才选派一些教师外出学习,但这些教师外出学习。但是,只有临时抱佛脚式的参观学习,没有从校长到学校整个管理层,从管理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是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学校文化的。
二、高中新课改是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最后一次机遇
1、 作为政府行为的新课改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我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方针、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和组织保障措施。这个纲领性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以及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支撑下进行的。薄弱学校尤其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适时增加教育资金投入,规范职能部门对教育的行政干预行为,优化办学外部环境。
2、 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改的重视是高中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的这次新课改由省政府全力推动,省教育厅具体抓实施、抓落实,从教师的通识培训、专业培训,从校长到教师,从教育主管领导到教科研人员,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从聘请专家到学习开支全程免费,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直到每个学校,每个高一的任课教师,不漏过每一个环节。
从我市教育主管部门来看,也是认真贯彻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不仅抓好市直的每一所高中,对大冶、阳新的所有高中学校一视同仁,一抓到底。这是我们薄弱学校前所未有的机遇,是我们应该借助的发展动力。我们在这种氛围和背景下,一定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省、市、县几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力改变薄弱的学校面貌。
3、 通过校本研修和培训,打造素质全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教授、美国教师领导艺术和学校领导者效率方面的权威专家托德.威特克尔博士认为:拥有优秀的教师就等于拥有优秀的学校;反之,没有优秀的教师,学校的优秀也就无从谈起。他说,可以促使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进步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吸纳更优秀的教师;另一种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前一种方法是最为直接的,但恰恰是薄弱学校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只能采用后一种,通过校本研修和培训,打造素质全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校本研修是学校以校本研究方式开展的教师进修或教师培训活动。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朱慕菊说:“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加,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也就是说校本研修的重点指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新的历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是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薄弱的学校的根本出路。
那么,究竟如何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让教师进入研究状态。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
自我反思是就是“回头看”,通过反思要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按照杜威的说法,所谓“反思”就是去“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反思“我们的活动和所发生结果之间的关联。”自我反思必须寻求两个差距:寻求自身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寻求教学设想与学生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
反思处于教师发展的中心位置: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经验才能成为教师的财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们要通过教育叙事等方式把沉睡在教师中的梦想和激情调动起来,激发起来。这些东西在教师走向教育岗位上的时候就有,只不过由于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每天的重复,无奈地应付,把他们的这种激情和理想消磨了,出现了“职业倦怠”。校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探索和追求,就是通过行动、研究和思考,把沉睡在教师心中的那样一种梦想和激情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只有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教师才可能尽快地进入“反思实践”,达到培育“研究状态”的目的。
(2)、以社会化网络软件支持行动研究:搭建网络校本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社会化软件(能够促进群体交互的软件)主要有:个人博客(Blog)、BBS论坛、QQ、UC、MSN等交互聊天软件,利用它们教师们可以公开、便捷地参与,实现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通过行动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案例/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展开,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重点解决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以教学问题解决为对象、以观察为手段、以反思和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教学研究。
(5)、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包括个人发展目标、自我教学能力分析、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教学改进的方法、专题研修计划等内容,形成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模式,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针对个人的问题、疑点、难点、兴趣点,教师确定自己的独立研究课题,选择多种学习资源(书籍、报刊、网络、录像等)等进行自主学习,获得专业支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个人研修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论文、听课评课记录、获奖记录、他人评价等,促进教师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能力。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
本次新课改是国家顺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的实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应顺应时代发展,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随着观念的更新,也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教学教育主导师者转换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通过研究和行动、反思行动经验,在反思自己的教实践中,与学生沟通、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分享教学感悟,促使自身所拥有的认识得到修正发展。丰富教师的行动策略,自主经营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行动效果,进而提高专业水平。
我们倡导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在理论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打造一支观念先进、专业发展的“能教”的教师队伍;开拓进取、方法多样的“会教”的教师队伍。
有了这样“肯教”的、“能教”的、“会教”的教师队伍,一定能引导学生由“苦学”向“乐学”、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随着师生的共同成长,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提高,就一定能赢得上级的更多的关怀,赢得社会更多的关心,由弱变强,由强做大,成为一所人民满意的强校、名校。
4、把高中新课改真正变成学校改变办学理念、落实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思想、创新办学特色的前进的路径
如果说薄弱学校在以前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那么这次高中的新课改绝对是新的机遇,也许很可能是最后一次让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机遇。
一个学校的发展,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需要财力的投入,是硬件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文化的建设;它虽然同样需要大量财力的投入,但这一建设的影响更为深远。这次新课改就是学校文化的大转变,它要求有比财力更大的投入。那就是从教育思想到学校管理、从办学理念到教学观念、从课堂模式到学习方式要做体制和机制性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首当其冲是校长角色的转变,不仅要由“行政事务型”转变为“发展策划型”,由“执行计划型”转变为“动态生成型”,由“墨守成规型”转变为“主动发展型”,更要成为新课改的推动者、新课程的领导者、新理念的引领者。
我们相信,正如河北的衡水中学、山东的渡郎口中学、江西的临川一中,他们都不是因为学校的高楼大厦、花园式建筑而发展起来的,他们是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思想、创新办学特色,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用新课改的精神引领学校走上了一条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一个薄弱学校发展成全国名校的康庄大道。只要我们切实抓住高中新课改的历史机遇,我们也一定能够发展起来、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