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着眼课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9日 点击数:

立足课堂,着眼课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第十届校本研修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明道树

同志们,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辛苦了!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也应该有成就感,学生成绩步步高,高考后家长感谢,学生感恩,社会感佩,学校提升,也是无比幸福的。

一年一度的阳新一中校本研修学术年会终于如期召开了。这是我们学校坚持得最好,也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有意义,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会议。学术年会与德育年会一起已经成为支撑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对强健的翅膀。从2006年开始坚持到今天已经是第十年,非常不容易,非常有意义。今年的年会内容既传承了历界年会好的传统和做法,又有新的内涵和特点。

一是坚持学术论文一年一个主题的原则。今年征集学术论文的主题是“改善课堂,赏识学生,成就自我”,主题紧密结合全校共读的教育专著《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赏识”是我们教师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程志勇老师作为获奖论文代表宣读了论文,程老师用心做班主任,用行动来写这篇论文,展示了班级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以生为友,让我很有感触。

二是坚持团队评价和全程评价的管理思路。今年表彰的奖项比较全面,体现了重团队,重过程,重实绩,重综合的原则。今年表彰的奖项内既有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也有个人奖项;既有课堂大赛也有学术探讨。高三年级作为教研教改优秀团队,是当之无愧的,“辉煌2016”QQ群长期公开反馈年级各项教学教研管理工作是“重过程”的具体体现。

三是明确了“教研教改促教学质量提高”的正确方向。今年评比优秀团队(个人)时,内容全面,评分客观。既重视平时每周的集备集研记录,又有上下两个学期教学教研活动月、校本研修活动月的评比成绩,还突出了优质课竞赛、微课制作大赛、还有几项教学大比武,教师培训网络研修参与度。学校教研教改决不是几个教师、几个备课组的事,而是全体参与,共同努力提高的大事。教研教改工作贯穿了一年来我们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四是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追求。我们一中依靠什么提高质量?生源素质是很重要,但在生源已成定局的条件下,要达到区域内较高的质量,要依靠我们教师的科学施教和学生的勤奋努力,科学施教就要着眼教研教改。特别是当前新的教育政策,倒逼我们要依靠教研教改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时间+汗水”,简单的“讲授+训练”,简单的“自主+自习”,这也是我们坚持举办学术年会的现实意义。可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仍须强化坚持教研教改不动摇的意识。

五是突出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特长培养的实绩。本届年会,我们重奖了7个课堂教学能手,体现“改善课堂,成就自我”的年会主题。老师们,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成长、学生成功的舞台。上好每节课,设计好高质量的课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而言,一节好课胜过一篇理论性文章。作为中学教师要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就像袁隆平先生一样,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课上好了,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内驱力增强了,成绩必然会提升,学生一定会在学业上走向成功。

    这次年会我们重奖了优秀学科竞赛教练员柯贤根老师,旨在引导(数、理、化、生等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老师要主动发现,打造特长学生,让学生特长得以发展。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教育多元化才有可能。这也是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时代要求,也符合加德纳“人的多元智能理论”,更是我们阳新一中培养人才模式多元化转型的标志性节点。我们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特色发展,成人成才的培养思路不动摇。

老师们,借今晚我们全校教学、教研、管理骨干都汇聚一堂的机会,我讲三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常规教学环节的落实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做好常规就是经典。“教、批、辅、考、评、反思”、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精选学习内容是常规教学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抓牢、抓实。

第二,教育的“台风“已经来临,我们要未雨绸缪。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站在台风的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这里所说的“台风”就是时代变革大潮及教育本身的改革。“台风”来临既是难得的机会,也可能是“灭顶之灾”。对能抓住机遇逆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学校、教师来说就是机会;抱残守缺,习惯思维,一本发黄的教案,一支单调的粉笔,一张千遍一律的嘴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生代学生可能意味着“对牛弹琴”,痛苦不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最终被学生抛弃,落得“孤家寡人”。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那么,教育的四股“台风”是什么呢?

一是新高考改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 35号]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实行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加选考的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增加“选择性”,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的新机制。“走班选课”“小鬼当家”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二是一市两校的综合改革。国务院在上海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推进高考改革,探索大学教学和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与精英学生的培养。清华大学附中已推出大学先修课,我们各年级的实验班要做好准备,推荐学生参加清华大学先修课的学习。

三是“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20153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互联网要跟各个行业深度融合。作为教师,要利用互联网,把“慕课”等互联网教育引入课堂,尽快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大趋势。

四是其他专项政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高考录取中推出了“足球、传统文化,贫困计划”等多个专项录取计划,我们要研究这些专项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挺进两大校。

第三,高校招生改革在迈小步,不停步,我们中学培养模式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发展。

高校要求的是“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已经不是“独木桥”,早已成为“立交桥”,我们却还要把学生往“大文大理”的“独木桥”上赶,所以大批学生被挤下河去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对于“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大学,他们对拔尖学生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是使命感,二是社会责任感,三是创新思维,四是特长与学习能力,五是领导能力。

对于这些新要求,我们也要找准培养的着力点,在此,我提出七个方面的培养建议。

一是抓竞赛,我们要从初中物色苗子,从初三开始培养。

二是抓阅读,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内心世界,在阅读中打好精神的底子。

三是抓写作,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类写作之外,我们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术论文的写作。

四是抓表达,我们不信要在课堂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要在课外搭建学生演讲、辩论的平台。

五是抓科技发明,我们要让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多做实验,多写科技小论文。

六是抓领导能力,我们要利用好学生会、团委会等平台,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要组织“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七是抓心理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是通往名校的保证,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角逐中,良好的心态,开朗的性格,自信的品质尤为重要。

同志们,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唯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勤奋地工作,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做一个永远被学生追捧的教师,获得永恒的教师幸福感!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共同努力,力争早日实现我们的“阳新一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