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员工:
首先我代表学校党总支、校委会,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好!同时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l 一年来我们在艰难中前进:
一、高考取得重大突破,中考再创辉煌
二、高中新课改在创新中推进
焦龙河老师被评为“黄石名师”
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进展
l 百年校庆全面启动:
一、阳新一中校史沿革
阳新一中是阳新县唯一一所经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省级重点中学,阳新县唯一的市级示范高中,阳新县唯一一所全县择优录取的高级中学。在黄石地区与黄石二中、大冶一中鼎足而立是阳新县基础教育的龙头,是阳新县教育的名片,在黄石建市60周年的活动中被评为“黄石文化名片”。
她领兴国古州之神韵,得富川山水之灵气。回眸过去,阳新一中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7年)的儒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兴国州中学堂在兴国城区蟠龙山儒学垴文庙内创办,由此开创了阳新近代教育的历史。
1912年因州改县,学校易名为“阳新中学校”,学制4年,注重爱国教育。
1936年3月称中正公学,校址在老爷堂(现实验小学校门前右侧);同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改称“湖北省阳新县立初级中学”。
1941年学校设在燕厦乡东坑(解放后划归通山县)。为抗日救国始设军事教官。抗战胜利后迁回儒学垴至1949年解放。
1955年改名为阳新县第一中学。
1958年秋始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
1961年改名阳新县城关中学,实行一校两址,高中部迁至桃花庵(现阳新高中)
1972年春高中部迁回,恢复完中。
1978年秋学校复称阳新县第一中学。
1989年秋,学校整体搬迁到县城东北部竹林塘湖畔阳新大道东侧。
特别说明:
(1)阳新县第一中学与阳新县实验中学的关系:
1987年春阳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领导乐庸德、韩德清、张建平等在县人大会议室召集原阳新一中的领导班子成员开会,研究阳新一中的发展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旧址儒学垴地处闹市面积狭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遂决定把阳新一中整体搬迁至白杨卢家山竹林湖畔,同时决定在原址建立初中学校,由胡四端同志任校长统管“一校两址”。(历史资料见于:2008年版《阳新县教育志》第16页记载“(1987年)5月,阳新一中迁址后,新校舍建设正式动工”;“6月湖北省副省长梁淑芬来阳新视察教育工作,并查看阳新一中新校址”)。
1988年阳新一中新址初具规模,旧校址师生陆续搬迁。
1989年两址正式分校,新校址沿用“阳新县第一中学”校名,程时海同志任书记,张华茂同志任校长;在儒学垴原址则新建以初中为主的“阳新县实验中学”( 当年秋高中停止招生),胡四端同志任书记,陈伯桢同志任校长。(历史资料见于:2008年版《阳新县教育志》第180-181页记载“阳新一中抓住中学标准化建设的机遇,1989年整体迁入新址后建房3栋……”)。
由于当时阳新一中新校址条件艰苦,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不愿搬离城区,甚至阻挠交出阳新一中“公章”和“校旗”。为了照顾他们,县教委(现称教育局)决定搬回一个高中班,实验中学由此成了完全中学。显而易见,阳新一中百年历史绵延未绝、确凿如山,而实验中学不过是在阳新一中整体搬离后新建的以初中为主体的年仅20年的学校。
(2)阳新县从来没有存在过“彭德怀中学”:
去年以来,少数学校和社会上传闻:“阳新一中原名为彭德怀中学” ,这纯粹是对阳新教育历史的无知之说,阳新县从古至今就没有存在过所谓的“彭德怀中学”!
1987年县委县政府准备搬迁阳新一中时,为有利于向上级争取教育资金,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过,请求批准阳新县新建一所“彭德怀中学”,但是上级有关部门没有批准这一请求。所以,阳新县也就没有把哪一所学校命名为“彭德怀中学”。
二、举行百年校庆庆典活动的必要性
1、 明确学校的历史传承
2、 继承优良的育人传统
3、 总结前人的办学经验
4、 推进老校的科学发展
三、校庆时间和必要的准备
1、 时间:我们预定在十月下旬或十一月上旬
2、 准备:
一个庆典纪念大会 一场庆典文艺晚会 一个校史展览室 一部宣传专题片
一套百年校庆纪念集(诗词联卷、文卷、画卷) 一本校友录 一个校庆网络平台 一套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 一个整修一新的校园 一套统一服装
四、校庆为我争荣耀,我为校庆添光彩
1、 校荣我荣,校辱我耻
(一批老教师积极为学校的名誉、地位建言献策,向上反映)
2、 百年校庆,头绪纷繁,工作量大,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
3、 每个人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人人都是志愿者,个个都是代言人)
4、 让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为校庆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
(我们有师生员工5000多人,每人一件就是5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