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教女白领获评“最美乡村教师”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9日 点击数:
“他们因播种光明而美丽,你我为弘扬崇高而寻找”。昨日,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揭晓最美乡村教师名单。恩施州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资教教师邓丽入选,她是10名当选者中最年轻的女教师。颁奖典礼将于今晚8点在央视一套等多个频道播出。
    出生于1982年的邓丽,到底凭什么打动了全国观众和活动评委?学生们说,她用特殊的方式,开启了大家封闭胆怯的心扉;同事们说,她是“兴奋剂”,带活了学校;昨日,从北京录制颁奖典礼节目回到武汉的邓丽,略显疲倦,但一讲起学生,言语中却尽显欢乐。她说:“三年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觉得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其实他们在我心目当中位置更高,他们给我的这种坚强、快乐,给我的这种感恩,让我觉得内心非常宁静。”

    颁奖现场
    学生用冬瓜做成笑脸让她泪如雨下

    “你鼓励学生走出大山,可为什么走出了大山的你,又选择回到大山当老师?”
    “我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孩子们对年轻老师的渴望。回到家乡,落叶归根。只有我们走进大山,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这是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录播现象,主持人白岩松与邓丽的对话。
    获得过多个奖项的她告诉记者,这次的颁奖礼最让她感动和难忘。“现场让我很惊喜,因为给我颁奖的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们终于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了。”邓丽激动地说,早在活动组联系她去北京录制节目时,她就希望能带几个孩子去北京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当时活动组拒绝了,“他们起初也许是想给我惊喜。我当时还觉得学生去不成很遗憾,没想到孩子们还是有机会来了。”
    颁奖礼现场,高原小学六年级的10名学生,用重约30斤的大冬瓜,手工制作了一个大笑脸,用推车推上舞台献给她。在笑脸里面,还藏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老师,我们一起上初中。”邓丽说,她一看到学生,就忍不住激动地哭了,而学生们看到她哭,也跟着一起泪如雨下,“那是幸福的泪水。”
聋哑学生谭兵给老师递上奖杯,伸出了两个大拇指,他想说,“老师,您真棒!”邓丽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果断抉择
    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去农村资教

    要了解乡村教师邓丽的成长,还得从三年前她的决定说起。
    邓丽是恩施鹤峰人,2008年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后,在武汉一家知名培训机构当老师。“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由于不是师范生,很难在普通学校找到工作。所以能进培训机构我也很开心。”邓丽说,当老师可以每天跟学生打交道,看着学生进步,就会很满足。
    可培训机构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如何保证学生上完一学期,下学期继续来上课,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近一年后,邓丽绩效突出,但她快乐不起来。那时的邓丽穿着时尚,出入高档写字楼,月收入4000元左右,在家人和朋友看来,这是份体面的工作,“可我越来越觉得空虚,我当老师不是为了成为赚钱机器。”
    2009年4月,她看到了省教育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非应届毕业生也可报考。她马上报名回老家恩施鹤峰资教,希望当一名“纯粹的”老师。通过考试,她被分到离县城最近的八峰中学。“倔强的邓丽认为八峰中学的条件很好,而大山里的学校更需要她,于是她找到当地教育局要求重新分配,去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有‘屋脊小学’之称的高原小学。”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介绍说。

    犹豫彷徨
    那些孤独无力感,抵不过学生的笑脸

    高原小学位于鹤峰、宣恩、恩施交界地带,海拔1800多米,有“恩施的青藏高原”之称。
    到学校报到时,邓丽发现,当时学校有近75名学生,有7名男老师、人均年龄50岁以上。“我是学校第一次来的年轻女教师,而且是孩子们的第一个英语教师。”邓丽的确感受到了“被需要”。
    不过资教最初的岁月里,孤独感和无力感却常常向她袭来。学校离县城来回4小时车程,“学校没有同龄的朋友可以交流,条件也比较差,每个周末大家都回家了,就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学校。”初到时,也没有网络,她感觉自己完全与世隔绝。孩子们的基础也让她失落,“他们不会说普通话,拼音也没学全,教英语太困难了。我跟孩子们打招呼,大家都胆怯地看我,还往后退。”
    开学两个月,高原小学入冬。夜晚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在宿舍围着火炉打哆嗦,睡觉时必须用厚毛巾包住头,当时她脸上和手上满是冻疮。
    “我当时也很矛盾、动摇。但想这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靠骨子里的韧劲坚持半年后,邓丽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些学生了。住在附近的学生,周末会到学校陪伴她,还摘野花送给她,有些学生还陪着她住;一些家长常常到学校看她,给她捎上玉米、杨桃、板栗、新鲜蔬菜;家长不时给她打电话,特别是假期,怕她下学期不来。邓丽说:“后来,自己也没有觉得苦,也没有觉得那么累,觉得还蛮好的,很快乐,而且我找到了在武汉工作时没有的那种感觉,就是那种幸福和快乐。”

    收获幸福
    让聋哑孩子学好英语

    来到学校后,邓丽教三年级的语文、三至六年级的英语、一至三年级的音乐。
    为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她和孩子们约定: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谁讲了方言,就要牵着自己的耳朵说“我该罚”;谁上课不听话,下课后就要给同学们表演节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教育后,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做得规范整齐了。
    学生谭兵、谭星兄弟俩都是聋哑人,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们从小就放在学校。望着这对可怜的孩子,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暗下决心,决不丢下这两个孩子。”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不懂手语。所以,课堂上,她的板书既有拼音、又有汉字;既有英文、又有图画,同时还配有夸张的口型。课堂下,我用手比划,用纸条交流。后来,聋哑兄弟的英语成绩从20多分考到70多分、80多分。
    为鼓励谭兵和谭星,邓丽还设计了“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语。“当他们抱成一团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遇到困难觉得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不敢尝试的时候,我都及时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们和你在一起’!”邓丽说,也是这个手语,最后却感动了她自己。去年冬天,她因重感冒躺在宿舍里,谭兵和谭星从窗户外探着头,并伸出双手,做出那个坚强的手势——“我们和你在一起”!那一刻,她流着泪笑了……

    带来改变
    师生有了发自内心的快乐

    因为条件限制,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儿童节,高原小学都会组织孩子们到20里外的镇上,观看其他小学的小朋友表演节目,从来没有组织过自己的文艺活动。
    2010年,邓丽说动了学校老师,决定就在高原小学为孩子们过一次儿童节。她和同事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作为幕墙;用扫帚、脸盆等作为道具。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演出服装、没有像样的道具和音响,但孩子们唱得、跳得特别认真,格外开心。
    在班级中,邓丽还以小组形式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比赛、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上课下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孩子们精神面貌都很好,在陌生人面前唱歌跳舞,氛围整体上比许多城里的小学还要活跃。”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深有感慨地说。“她是‘兴奋剂’,带活了学校。”校长唐春喜说,因为邓丽,现在,学校所有师生每天晚自习前都在校园唱歌跳舞,大家有了发自内心的快乐。除师生精神面貌有变化外,学生的硬件也得到了改善。2011年4月,邓丽作为全省优秀资教生代表,在全省各大专院校讲述山村孩子们的坚强与独立,讲述资教生活的充实与快乐。高原小学也因此渐渐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各种捐赠物资陆续“飞”到了高原小学。崭新的篮球架来了、崭新的图书柜来了、现代化的电子白板也来了……学校还成为湖北“免费午餐”第一所开餐学校。

    去还是留
    那些慰藉心灵的小纸条,是坚持的动力

    邓丽今年30岁了,因为工作原因,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机会谈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还有人提出帮她转到城里去,但都被她拒绝。她说,对方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
去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结束资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6月,她到武汉学习,提行李走的那天,全校学生守在门口。不管邓丽怎么解释,学生都以为她再也不回来,全都哭了。7名老教师也出来送她,忍不住也都哭了。
    她走后,很多孩子数着日子,盼她回来。谭兵每天为邓老师写一张巴掌大小的纸条,1天,2天……在第25天,邓老师回来那天,他写道:老师走了,小朋友哭了,第25天,老师回来了,小朋友微笑了……皱巴巴的一沓纸条送到邓丽手中,她在办公室泪如雨下。
    写小纸条,本来是最初邓丽鼓励羞涩的孩子们跟自己交流、打开心扉的一种方式,现在孩子们爱说话了,但写小纸条的习惯没有变,而且多是感谢、表达对老师的爱。邓丽说,这些慰藉自己心灵的小纸条,现在装起来有满满一背篓。
    参选“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短片在央视播出后,不少陌生人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表达了对邓丽的尊敬与爱戴,其中不乏仰慕者。“我当然也会考虑个人问题,但要看缘分,以及是否理解支持我的工作。今年我还会继续留在高原小学教书。如果以后要调整到别的学校任教,那前提是高原小学有更多的年轻教师,让我放心了。”邓丽的心愿是,山里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