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8时整,在阳新一中党总支的统一部署下,阳新一中党总支委员、阳新一中中层党员干部及学校各党支部委员共32人在校门口集合,准备以参观烈士陵园,寻访一中老校址的方式重温党史,追忆校史。阳新一中原校长张华茂、阳新一中退休英语特级教师秦宏秀、阳新一中退休政治教师刘炳会、周升发全程参与活动。此次活动共分三站,阳新站:参观湘鄂赣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通山站:寻访阳新一中老校址通山县燕厦乡东坑办学点,龙港站:参观龙港革命烈士陵园。
赵立中校长在出发前讲话 |
党员在“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合影 |
党员阳新一中老校址——通山县东太平山坑办学点合影 |
党员阳新县龙港烈士陵园合影 |
阳新一中老校址——通山县东太平山坑办学点 |
第一站:阳新 碑前的讲话
8时20分,阳新一中32名党员同志抵达了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在陵园里,党员同志们首先参观了烈士纪念碑,随后,阳新一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明道树召集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主持并召开启动仪式。在会议中,明校长明确此次活动意在用实际行动重温党史,追忆校史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党员同志身体力行,用教学业绩实践党员的价值,增强党性修养。
阳新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赵立中在讲话中结合阳新一中今年高考的优异成绩,重申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赵校长说:阳新一中今年高考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全体师生的努力付出,同时,也与阳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敢吃苦、能吃苦的红色精神密切相关。我们重访烈士陵园,就是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红色精神,力争明年高考再创新高。而对于寻访一中老校址,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铭记历史的必要,更是一份传承儒学的责任。阳新一中建校百年,百年间,虽饱受战乱和政治运动的影响,几易其址,但是,在阳新一中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阳新一中千年儒学的学脉得以延续至今。如今,我们应该肩负起这种责任和使命,把阳新的红色文化传遍红土地,把阳新一中的儒学传统发扬光大。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党员同志带着校长的嘱托开始踏上了赴通山寻访阳新一中老校址的征程。
第二站:燕厦 东坑的山路
10时30分,阳新一中一行党员到达了通山县洪港镇太平山脚下,阳新一中老校址——东坑办学点就在太平山上的东坑村。阳新一中(原名阳新县立初级中学)于1941年日本进犯阳新时被迫迁往燕厦杨林,不久迁到太平山中的东坑村的临时学校。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迁回阳新城关。
由于太平山海拔1300多米,且山路崎岖,客车无法上山。在向导的带领下,大家都开始步行上山。一条不知名的河流蜿蜒而下,上山的公路就修在河岸。沿途走来,两岸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真是美不胜收。一行的党员同志都对这里的竹海清流赞不绝口,对这里清新的空气感叹不已。甚至有些羡慕这里的好风景,好环境。随行的向导说,这里的风景是很好,但是以前没修公路时,都是步行,翻山越岭,很不方便。
这时,我不由想起阳新一中知名校友李迪群、卢福生、马继良、费竞成、熊达等回忆抗战时期在东坑中学读书的文章,才体会到他们在日寇的扫荡和封锁下求学的艰难与危险。而经过40余分钟的步行到达东坑中学——东坑村祠堂——虽历经多年,但依然能想象当时条件的简陋和生活的困苦,才深刻地领悟前辈学人求学的热情和抗日的决心。而这,正是阳新一中历经百年,学脉不断,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
阳新一中各党支部成员在东坑中学旧址旁合影留念,而这,或许,正是另一种方式的铭记。
第三站:龙港 陵园的石阶
14时20分,阳新一中党员一行驱车来到了龙港镇,参观龙港烈士陵园。龙港烈士陵园位于龙港镇镇区附近的王家垴山,从山脚到山顶,是一排陡峭的石板山路,有数百级台阶之多。虽然天下着雨,山路又陡又滑,但依然不能阻止党员们上山缅怀英烈的决心。党员们登上山顶,大汗淋漓。而年纪较大的秦宏秀老师和刘炳会老师,上山走路也丝毫不比年轻人差,一鼓作气走到了山顶,明道树副校长直称两位老师身体好,精神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特别值得青年老师学习。
到了山顶,经过一段平滑的土石路,就到了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大家深切缅怀了原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明烈士。
下山时,秦宏秀老师和刘炳会老师踏着陡滑的石阶,步伐平稳,身形矫健。作为老党员,从阳新到通山,从通山到龙港,山路颠簸,长途跋涉,两位党员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忠诚的信仰。作为老一中人,他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老一辈学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