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特点,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改革中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善教学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知识型人才、能力型人才、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教学思想 优化 知识构建 课堂教学 教学研究
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特点,传统的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的适应;也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普通高中进行课程改革也就大势所趋。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怎样根据课改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去优化课堂教学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去逐步完善:
一、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更新教学思想观念。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学生着眼于未来,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型的。
二、要有备而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站一站,台下练三年”。要讲好一节课,备课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备课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把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要的是由此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备好课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由“未知”到“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化学概念、定律都有深刻的理解。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知”与“未知”。要清晰的掌握教材中的明线、暗线、及虚线,即系统的章节的本质的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有的教师说,研究教材好比下围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个子。的确,若以整个化学为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各个部分。教师只有把握好全局,才能处理好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
新与旧的关系,化学各个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教师而言,产生了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例如,物质的量这一章,物质的量、摩尔、阿佛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均属于新概念,而质量、千克、粒子数等都是旧知识。新旧知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利用好旧知识,就像如果有熟人介绍,陌生人就比较容易成为新朋友一样可以使讲课导入自然,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难与易的关系,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而且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物质的性质,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因此,化学学科的教学确有难的一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联系实际,由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
知识与品德的关系,教育即既教书又育人。教师不可能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教师都是总会以自己的身教言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而在化学教材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唯物主义思想、辨证的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思想及科学家们的勤奋精神与创造精神等等。从教材中去挖掘这些因素,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有机地和教学融汇在一起。
三、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化学教学法的一个弊端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就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应试型人才为能力型、创造型的。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而让教师成为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以学生学为中心,要处理好以下四个转变:
1、变“课堂”为“学堂”。把教师为主体变学生为主,突出一个学字。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身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要从教师和教材中得到现成的答案,把它弄懂并记牢,再通过练习加以准确的再现就行了;而发现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创造”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例如:在讲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时,可以抓住它和质量、长度、时间一样都属于物理量这一点通过类比法提问:“如果没有质量、长度、时间这些物理量,我们如何去描述某物的重量、长短,描述时间的呢?”从而很自然的提出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
2、变“学会”为“会学”,不是单纯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方法,突出一个“会”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自己整个探索生涯的成功经验总结为:“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样一个方程式。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的发展智能,提高学习成绩,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事半功倍。例如: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用“孙悟空打妖精还原为原形时,都是由高变矮——化合价降低的过程为还原反应”的联想记忆法,就不会出现总是把概念记反的现象了。“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月亮妈妈”(高龄婆婆)能学会多国语言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读、想、说、结”中主动获取知识。目前受教育群体独生子女多,思想上懒,倒多喝多,倒少喝少。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也就更有责任去改善学生这种依赖思想,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备比较高的文化底蕴,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4、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先行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存在一种只关注尖子生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剥夺差生参加月考的权利,在社会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随着计划生育、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专业技术学校的发展,都会使高中教育的生源慢慢减少,我想可能会改善目前的现状。但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眼里不应该有好与坏,聪明与笨拙,而应该是发展方向不同,思维习惯不同,反应速度不同。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分类推进,统一布置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突出一个“活”字。
四、要进行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改的深入,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者型”教师愈来愈受学生欢迎:“照亮别人,完善自己”已成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作为教师只有把教学与再学习相结合,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才能“教学相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风格的形成,均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教育不是开汽车,而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特点的智力活动,常教常新。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放之各校皆准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环境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新情况下的创造性组织。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都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产生与实践,所以教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实际,不盲从与名家之说,不束缚于传统观念之中,不墨守陈规,走自己的路,创出自己的事业。
总之,新课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甚至对学校和家长,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要出于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自己学生的热爱,都应投入到工作中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细小处起步,从微观上改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一个新想法敢于提出来,有一个新设计就敢于去实践,教案有自己独特的构想,解决问题有自己的考虑。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自我完善和人为完善。如何去适应新课改,做一个合格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新人”,我们会创出一个辉煌的明天的。
参考文献:
①陈桂生《教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第一版
②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③曹洪昌《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中的德育渗透[ 03-11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