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您现在的位置: 阳新县第一中学>> 心理教育>>正文内容

心理教育

《小孩不笨2》观后感——沟通、宽容、称赞

看过《小孩不笨》(内地上映时改名《憨仔鬼精灵》)的观众想必会对这部好玩清新的新加坡喜剧记忆犹深,电影里对于华人社会的教育、儿童成长问题有细腻而深刻的表达,表现手法轻松惹笑,拿新加坡人一口口音浓重的“新”式英语来开涮,更是笑料满地。然而我是笑中带泪地看完这部片子的!

【剧情介绍】:

   学谦(15岁)和Jerry(8岁)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学谦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亲,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差强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小孩不笨2》透过Jerry、学谦和成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

【言我所思】:

曾经,我们都是孩子!

为什么现在,长大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看成只是孩子?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小孩也没想象中的笨!

 “孩子!我该用什么语言才能与你沟通?”

  试问一下天下父母:孩子的语言,你听懂了吗 ?你们不知道,孩子们内心更为无奈的呼喊:我们真的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

小孩不是大人,他们有属于的语言,有属于孩子独有的人格,也有我们大人曾经也有过的而现在已不复存在的“天真”与“无知”。­­对于他们的“无知”,大人们不该忽视,更不能取笑!小孩只是对社会,对他人,甚至是对自己都了解不多而已,只是活的单纯一点而已。于是孩子圈里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是一种大人都无法理解甚至是不愿意接受的语言。大人们,你们知道“3Q得orz”、“CS”、“王道”、“白骨精”……的意思吗?你们只会一棒打死地说:“话都不会好好说,怎么学的!”站在大人们的角度永远也无法理解孩子的!大人们是否能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起平坐,同等对话?

“家长认为多讲就是沟通,我们只好做哑巴!” 

这是电影中Jerry的心声。在小孩的印象里,自己只是个收听器,一个不能言语,只能无条件接受大人语言轰炸的收听器!学谦和Jerry总是有口难辩,因为父母把该说的都说了,他们想说的和不想说的,都说了,一餐早餐可以变成“批判会”,一次谈话可以变成一场“听审会”……大人们的话都是“金科玉律”?!小孩的话就是狗屁不通?!

正如Jerry所说的,“我们的大脑空间有限,耳孔又那么小,当然接受不了这么多的信息,只好左耳进,右耳出咯。唉……迟早,我们都被这些语言埋没的!”在这样的语言攻击下,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沉默,习惯了逆来顺受,对大人的话既是无耳装载,也不给半点回应。试问,一个不懂表达自己意愿,不愿与人沟通的孩子,还是个正常的孩子吗?大人们,请你们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给孩子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享受的言语权利!

 “妈妈,我们是怎么来的?”

影片中Jerry因为同学的抓弄而认为自己要当爸爸了,他无助,也惊慌,还很好奇!然而,当他向妈妈,向老师,向女佣询问孩子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都是含糊的,不正面的,也不科学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有着对大人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好奇,对性的萌芽,既害羞又好奇,还很无知,甚至幼稚地认为接个吻就会怀上BB。这就需要大人们的正确指导,让孩子明白人的基本生理知识,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是拒绝回避。

 “为什么有些大人的话就那么好听。”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赞孩子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呢?是因为孩子的不乖而不赞孩子,还是因为你不赞孩子使得孩子不乖?对父母很多行为孩子都会觉得不可理解,他们不明白父亲送给自己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书包,也是在表达爱,他们不知道半夜来帮自己盖被子是父母……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人性善恶的真假难辩,然而,即使孩子有再多的无知,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不是冷眼相看,无言以对。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赞扬,都会大亮孩子的心灯!

因为得不到大人的认可,孩子开始结帮拉派,去模仿大人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去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去扮演所谓的“长大”!影片中成才的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不知道能敲醒多少父母:“我是在挨打中长大的,我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我的孩子在学我!”

 “今天,杨学谦死了!”

上帝因为太爱苹果而在苹果上咬了一口,那么,大人们也是因为太爱孩子而在孩子心灵上捅一刀吗?如果说孩子是“烂苹果”,那么是谁把他们教的那么烂?其实每个孩子里都有一个“坏孩子”和一个“好孩子”,只要唤醒那个“好孩子”,那孩子就是个顶好的孩子!

父母太爱孩子了,可是父母也太不会爱孩子了。

谁没有发错的时候?错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错的学谦为什么会在博客中写到:“今天,杨学谦已经死了。”呢?对于一个犯错的学生公开鞭打,是一种多么不理智的做法!学谦静静地靠在床边,眼泪也静静地往下流。这时,孩子的心碎了……

大人们都会怄气而吝啬说sorry,何况是孩子?大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是孩子?烂苹果切去烂的部分就好了,丢掉了就什么都完了,多可惜啊!

大人们,你们需要一把钥匙:缩小看缺点,放大看优点。可是,中国又有多少个周弘?又有多少个周婷婷呢?

【电影借视】:

1.透视镜

把现实“代沟”摆上台

最好的电影应该来自现实生活,《小孩不笨Ⅱ》选择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而且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教育问题。梁智强导演说自己就有4个小孩,最大的15岁,最小的2岁,和小孩的沟通之难他深有体会,尤其是随着小孩年龄增加,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隔阂就会越来越大。《小孩不笨Ⅱ》把大人和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摆上台面,本来就有现实原因。电影用三个小孩和各自父母的矛盾和摩擦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父母越关心孩子,孩子离你越远?

片中两个小主角学谦和Jerry的父母因为工作忙而疏于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成才的爸爸恨铁不成钢,却用力不对,适得其反。三个小孩的遭遇都很眼熟,观众看戏如同在镜子里看自己,大人看得窝心,小孩看得贴心,各有所得,难怪看完观众都直呼“很真实”。

2.放大镜

推崇“赏识教育”

《小孩不笨Ⅱ》故事上和第一部并无太大联系,主题也有变化。第一集主要讲的是每个孩子都有才华,但大人却经常只用数理化成绩这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些有“另类”才华的孩子于是被批评、被忽略,所以提出每个小孩都有才华、都“不笨”的说法。而第二集主要讲父母于孩子的相处之道,劝导父母抛弃“批评教育”方法,用“赏识教育"新招。比如孩子考试得20分,第二次得25分,虽然都是不及格,但是如果用赏识教育方法,强调的就不是“不及格”,而是“进步了5分”,“说你行,你就行,由10分到12分,再到15分”。通过把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放大,让孩子能够感受到鼓励和关怀,再努力去做得更好。电影里引用了不少真实的个案,比如小主角学谦喜欢写博客,最后得到博客大赛第一名,谁知却被母亲骂了一顿,说他沉迷网络,最后让孩子和父母关系的罅隙更大。如此种种,叫人看了获得不少启发。

3.哈哈镜

沉重话题轻松讲

虽然《小孩不笨Ⅱ》和第一部一样,讲的都是社会、生活中棘手的大问题,但是用的手法轻松风趣,细节富有生活气息,对白堪比白开水,演员样貌普通,但表演十分自然,就像邻近的街坊,让人有耳目一新的生活质感。梁智强导演擅于用很生活化的方式来表述一些荒诞的事情,电影里不缺笑料,而且常常是让你哭笑相交,在泪与笑中感悟种种。

4.透视镜

关键处尽是心灵读白

影片中的旁白是很精彩的,通过一个局中人Jerry小孩,在关键时刻,总能以一个小孩的身份,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说出孩子自己的心声,还配上的恰当的音乐,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在孩子独白中,我们看到了单纯,触摸到孩子的心,也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

一窗阳光,绿——生命里,最舍不得的那一页,总是藏的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