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您现在的位置: 阳新县第一中学>> 心理教育>>正文内容

心理教育

校际联动深研心育,实践赋能共促成长|湖北师范大学心理系见习团来我校交流学习

为深化校际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推动高校理论与中小学实践的深度融合,6月12日下午,一场“理论+实践”的双向奔赴在阳新一中阳光心理课程中心温情上演。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刘艳春教授、陈菲菲博士率大二学生团队,武黄路小学胡凌云校长及两位老师、阳新一中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徐美姝副校长、姜玉梅名师工作室成员等齐聚一堂,通过观摩课堂、交流研讨、实地参观等环节,共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密码”。活动由姜玉梅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姜玉梅主任主持。

以心迎“新”:从“深耕故事”到“职业启航”

活动伊始,姜玉梅主任逐一介绍到场嘉宾,现场氛围庄重而温暖。作为东道主,徐美姝副校长以“深耕乡土沃土,共育心灵幼苗”为脉络,为见习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启蒙课”。她回溯阳新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一代代心育人扎根乡土、用专业与爱守护学生成长的故事;更以“三个期盼”“一份承诺”为青年学子锚定职业方向。

“期盼你们练就‘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既要像“显微镜”般敏锐捕捉学生情绪的细微波动,体察个体伤痛;更要像“望远镜”般洞察系统根源,做人生航程的“引路人”。

“期盼你们保有‘泥土味+书卷气’的复合气质”:既要扎根实践,从学生的日常言行中汲取养分;也要深耕理论,用专业知识解码行为密码。

“期盼你们锻造‘柔韧心+钢铁骨’的职业脊梁”:面对心理困扰时,以共情与耐心托举希望;面对职业挑战时,以专业与坚守守住初心。

“阳新一中的心理课程中心,永远是你们的‘演练港湾’。”徐校长表示。最后借一个学生在心理辅导中成长蜕变的真实案例,发出殷切期望“期待你们在此次见习中触摸真实的温度,种下职业的笃定,加入这场永不停歇的‘心育接力赛’!”

课堂观摩:用“成长视角”解码“成败密码”

活动的第二项议程,是观摩姜玉梅名师工作室成员何育龙老师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用成长视角看待成败》。课堂以“绕口令挑战”暖场,迅速拉近师生距离;随后聚焦学生普遍困扰的“考试失利”情境,围绕“归因理论”的三把尺子(稳定性、可控性、内外源性),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最终落脚于“积极归因方法”的实践,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掌握“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能力缺陷”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学生们从最初的“谈败色变”,到主动分享“一次考砸后调整心态的经历”,在互动中逐渐理解: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一次反馈”。何老师将理论融入游戏、用案例连接生活,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活”了起来,赢得在场观摩师生的高度认可。

深度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碰撞”

观摩课后,湖师学子结合听课感受与自身学习困惑,与姜玉梅名师工作室成员展开热烈交流。问题聚焦于“课前小游戏的有效设计如何服务课堂目标”“理论课与活动课的平衡技巧”等实践痛点。工作室成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刘艳春教授从专业成长角度分享了“游戏设计需促进师生关系与课堂活动缓解”“活动设计需紧扣教学主题”等实用建议。

刘教授现场评课,肯定了何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指出何老师沉稳的声音、真诚的微笑是亮点,他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体验中‘顿悟’,而非单向灌输。这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经验传承:从“切身体会”到“实地赋能”

随后,姜玉梅主任以《在裂缝中点亮光》为题,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角色全景”“现实困境”“动力之源”“意义地图”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她结合真实教学实例鼓励湖师学子:“心理教师的荣光,不在奖杯上,在灵魂碰撞的火花里。”

实地探访:见证“心育阵地”的建设与温度

活动的最后环节,刘教授带领学生一行参观阳光心理课程中心。从个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到心理测评区,工作室成员详细介绍了中心的设施功能、课程体系及近年成果。刘教授边听边看,频频点头:“中心的硬件设施完善,课程设计紧扣学生需求,真正做到了‘把心育做到学生心里’。”他对随行学生寄语:“这里的每一间教室、每一份案例,都是你们未来职业的‘预演场’,希望你们珍惜实践机会,成长为有温度、有能力的心育人。”

活动尾声,全体参与人员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场“心育之约”的温暖瞬间。此次见习活动,不仅是一次高校与中学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与使命的“代际传承”。正如姜玉梅老师所言:“心育工作需要‘向下扎根’的实践,更需要‘向上生长’的传承。”相信在高校与中小学的携手努力下,更多青年学子将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论厚度、有实践温度”的心育人,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图文:程祥|费小红

来源:阳光心理课程中心

审核:徐美姝  陈洪星